湖光鹅影,山翠鸟栖,见证水城生态之美;
轩辕胜迹,精神里程,品读钢城精彩蝶变。
迁安,北倚长城,南眺渤海,毗邻津京,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人口77.8万。八方通衢,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调旧育新,钢铁产业浓墨重彩;黄帝故都,璀璨文化历久弥新;公园城市,北方水城声名远播。
近年来,迁安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承压奋进中主动作为,在转型实践中守正创新,全市发展稳中有进、困中破局、难中攀高,交出了一份超出预期、鼓舞人心、赶超跨越的迁安答卷。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81.1亿元,同比增长5.5%,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首位;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6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3.8%,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排名中位列第14位。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多袍加身。信用状况监测在全国城市排名中跃升至县级市第11位,位列河北省第1名。
【字幕】作为一名退休老干部,我不仅是北方水城的建设者、见证者,更是受益者。
这位耄耋老人名叫雷勤,1945年4月出生,曾任迁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迁安市政协主席。2005年退休,现任迁安市老科协会长。
【演播室】主持人: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孕育文明发展的摇篮。作为探索新型城市形态的年轻城市,迁安辉映锦绣盛世,北方特色彰显。请问雷会长,水城十年巨变,您感受最深的是哪方面?
【雷 勤】 迁安的水是个核心问题,迁安将来缺的不是钱,而是水。因为我是迁安人,对迁安的历史比较了解。当时滦河两岸,水井那时候打不上来水,在那种情况下,有些领导就提到滦河治理。随着形势的发展,市委、市政府越来越重视滦河综合治理,因为滦河的综合治理这项工程所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由于领导的高站位,不时地向我们老干部通报情况、传递信息,我们特别受鼓舞,特别受感动。
迁安地处燕山山脉和滦河冲积平原之间,滦河是河北省第二大河流,穿迁安而过,境内蜿蜒54公里。然而,就是这条被视为母亲河的重要河流,曾经水患频发。每到汛期,人们的心都跟着雨水“悬”起来。后来,上游相继修建了年蓄水量20亿立方米的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加之降水量逐年减少,每到春季,滦河滩风沙弥漫,治理迫在眉睫。
进入新世纪,治理滦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市委、市政府形成共识:这项工程不单纯局限于一般的防洪,要按照系统思维的方式,实现区域防洪效益、资源利用效益、生态补给效益、城市景观效益的有机结合。2002年,滦河生态防洪工程方案出台,将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2003年4月,总投资130亿元的滦河生态防洪工程拉开序幕。
为了不辜负领导信任,雷勤本着“帮忙不添乱,献策不决策,有为不乱为”的原则,积极参与跟踪调研、跟踪分析、跟踪建议,细心观察每个环节,每推进一步,都为之振奋。2013年初,市委主要领导对他撰写的《对滦河大开发的跟踪调研》一文作出批示:“滦河开发是事关迁安前途命运的关键工程,从决策到实施都得到了以雷勤同志为代表的老干部的鼎力支持,有好多意见建议都已转化为正确的决策。”
【雷勤】那时候去杨店子,人们都坐船,水挺大,那时候西里铺几个村建了围墙(防洪台),一个村建一个围墙(防洪台),如果发大水,村民都到围墙(防洪台)上去,现在看滦河大开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有幸融入其中,备感欣慰。
2013年,历时十年,滦河生态防洪工程全线告捷,蓄水能力达4000万立方米,14平方公里的大湖风景独特,仙恣雅态、天鹅蹁跹,“国家级重点水利风景区”榜上有名。
2008年,市委、市政府投资6亿多元,启动三里河改造工程。一年后,昔日旱季垃圾遍地、雨季污水横流的三里河,通过截流、引水、生态重建,苇荷相连、风光绮丽,三里河生态走廊喜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世界景观奖”。
【同期声1迁安市住建局局长杨立文】滦河生态防洪工程浩大,面积相当于5个西湖。如此之大的水域及其配套绿化,对我们这个河北工业体量最大的资源型县级城市的小气候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与实施治理工程前相比,迁安主城区空气湿度平均值提高5%,平均温度下降2摄氏度,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增加了20%。
生态红利、百姓共享。更让人欣喜的是,这项工程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新增保护土地6.5万亩,增加城市建设用地5300亩,城市防洪标准的提高使这些建设区土地大大增值,可获取直接经济效益逾20亿元。
因水而美,因水而兴。脱胎换骨、华丽蝶变的滦河,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也成了城市转型发展的平台。右岸新城以建设创新智城为目标,努力建设山水交融、宜居宜业的滨河典范,致力打造迁安“浦东新区”,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中等城市呼之欲出。
【同期声2 迁安市水利局局长魏建国】202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实施“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程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来抓,“水生态”已成为迁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发力点。工程概算总投资22亿元,涉及河道综合治理、水源涵养和供水、“乡村振兴”水环境综合整治三大类。即将实现试供水的净水厂可有效解决地下水取水量超红线问题,为重大项目建设用水提供精准保障。
【演播室】主持人:迁安实施了滦河生态防洪工程之后,又实施了西里铺大开发,请您谈谈这项决策的实施背景。
【雷勤】我们老科协的几个人严格讲,也到西里铺的办事处,我们到那去考察,而且我们又找了几个村的村书记座谈,又征求了一下他们的建议,我们才真正形成西里铺大开发(建议)。2010年4月,市委召开老干部座谈会。会上,我就迁安定位、经济发展作了重点发言,并就西里铺大开发谈了自己的看法。事后,市委主要领导作了批示:非常赞同这个发言,特别是西里铺开发的建议,很有价值,希望老年科协继续调研,拿出进一步的调研成果。
按领导批示意见,5月初,雷勤带领老科协调研组,就西里铺大开发的重要性、可行性进行了认真研究,统一了认识,形成了共识。最后提出6条建议呈报市委、市政府,得到高度认可。在这样的形势下,市委、市政府谋定后动、顺势而为,西里铺整体拆迁方案适时出台。
【雷勤】我们了解到市委、市政府对西里铺拆迁政策,一方面深入到西里铺,和村干部、群众宣传市里的想法,一方面和迁安镇交换意见,对有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西里铺“夹心滩”5个村,村址占地面积2600亩,村址外土地面积近2万亩。为真正解决行洪安全,必须将所辖区域内所有村庄整体迁出,挖沙筑岛,安排林地、湿地,打造生态旅游资源,重新规划成环境优美的新村。这项工程涉及一个行政区的变更,3万亩土地置换。按照市委的指示,雷勤带领老科协调研组,多次深入现场调研,分步跟进、分段化解,全力为项目建设服务。为确保拆迁顺利进行,市政府从迁安镇及各部门抽调200人,组成5个工作组,于2012年1月底启动,5月底基本拆清。
【同期声3永顺街道西夹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海军】
2012年迁安市实施滦河生态防护工程,西里铺5个夹心村3,000多户远离了水患之灾,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障。我们回迁以后,老百姓住上了宽敞明亮、环境优美的新楼房,现在老百姓安居乐业。
【雷勤】由于时机把握得好,政策制定得好,西里铺大开发赢得了主动权。2013年初,市政府启动安置楼建设,群众实现了分区安置。自此,“夹心滩”成了历史,祖祖辈辈深受水患之苦的9000老百姓喜上眉梢。
人在画中人是画,风景框画亦如诗。还城市一泓碧水,给百姓一片蓝天。到目前,初步形成建设城市公园 65 个,黄台山、佛山等6个超千亩公园草盛花红、风格迥异,海绵城市公园旅游主题功能区更是点石成金、独具特色。形态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三级市域公园体系,让城乡融合发展的舞步更加炫动。
【演播室】主持人: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您十分关注迁安交通,提出的建议同样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当时,您是基于怎样的思考提出来的?
【雷勤】2010年,滦河生态防洪工程如火如荼,水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城市大发展,必须以构建大交通格局为前提。我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出了“打造全国一流交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市领导非常重视,迁安交通五年规划也由此实施。
经过几年努力,迁安交通迎来快速发展的高光时刻。燕山大路南延、燕山大桥、京秦高速迁安支线、经开区网状公路及滦河第三桥相继建成通车。“一横三纵”四条绿道,百里绵延,与山河共舞。
【同期声4 迁安市老干部局局长何振宇】雷勤同志退休后,十几年如一日,团结带领全市老科技工作者,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身体力行、发挥余热,助推了一批民生实事的有效落实。他的行动时刻感动着我们,他是迁安5000多名退休干部的典范,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忠诚坚守,殚精竭虑,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雷勤,用无限忠诚和智慧诠释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力量。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市委七次全会以来,迁安市牢牢把握现代化中等城市和唐山城市副中心定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工匠精神”建设城市,以“绣花精神”管理城市,努力在扩容提质中彰显品位,一座更有温度更显活力更具魅力的北方水城阔步走来。(迁安市委老干部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