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杂谈随感 - 杂谈随感
岁月无情,人间有爱 ——读孙福立系列随笔《正月里》
发布时间:2024.02.20    新闻来源:唐山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浏览次数:

2024年的春节,曹妃甸作者孙福立在其公众号《河畔翁语》推出了四篇纪实随笔《正月里》。作者通过春节拜年的线索,以细腻的笔触,用聊家常的方式,如实记录了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无奈与艰辛。母亲—-孙大妈曾经精明能干,多年从事幼儿教育,把一生的热忱、善良,无私地奉献给了当时的孩子们。可谓“情满幼儿园”;岳母—-李大妈,豪爽放达,快人快语,可谓乐观幽默,洒向人间都是笑。老姨—-佟姨,建国初的“文化人”,能写会算,是商业系统的佼佼者。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使她们这些当年社会的中坚力量陆续步入晚年:步履蹒跚、记忆模糊,生活自理困难。

如果把人的一生浓缩成为一天,少年如同初升的太阳,中年如午后时光,老年如同黄昏,天黑会慢慢到来。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生的必然走向。步入老年,身体会不可逆转地出现各种状况,思维不再敏捷,也就意味着需要家人的照顾,然而,大多数子女在工作的同时、还要经营自己的小家庭,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机会很少,空巢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一言以蔽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的必然产物。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物质的丰富增加的人均寿命,同时,智障、脑萎缩也困扰着高龄老人;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催生了“农民工”产业,打工进城,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农村“空穴”老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青年人上学、就业、进城也称为时尚,这就必然会牵扯的“退休壮年”不得不进城服务晚辈,同时,照顾年迈父母也是他们的职责,二者兼顾不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会更加突出。这里仍需指出是:再过15年,当中国第一批“一胎化”的人逐渐步入退休,当父母养老、照顾晚辈双重任务压在他们肩上时,他们会怎样的焦头烂额、不堪重负?想想甚是堪忧!

        然而,怎样才能走出困局,使农村老人走上康养的阳光大道?

        现行的农村养老制度,仍是几十年延续的养老院方式。农村人固有思维:儿女是唯一的养老人,无儿无女才进养老人。这种旧的思维禁锢的农村养老业的发展;此外,农村养老院多把老人封闭于院内,限制老人过多的“自由”,也有部分老人“几进几出”,甚至“畏院”“恐院”,万般无奈才进院。

农村康养,路在脚下,初步考虑可以先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强化社区、村队职能,压实基层康养责任。

1.解决好60岁以上老人“吃”的困难。推广山东东营办好“幸福餐厅”的做法,争取政府适当补贴,居民按年龄梯次减免,杜绝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餐厅,确保60岁老人,尤其是高龄的孤寡老人按时用餐。

2.解决好“病”的困难。一是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建立老人身体健康档案,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推广上世纪七十年代“赤脚医生”的经验做法,设立村队、社区贴心医生,使老年人明白有病后应该找谁,电话约谁。

3.解决“护理”困难。壮大“网格员”队伍,压实他们的服务职责,定期上门服务,做好老人生活起居、环境卫生、衣褥拆洗等生活必需。

其次,扩建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对失忆、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建议走出社区、村队,进入医养结合的养老中心,即养又医,专人负责,是这些“重症”老人安度晚年。(曹妃甸区老科协 常正顺)

 
 
 
主办单位:唐山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www.tsasst.org.cn   2024  版权所有
地址(ADD):www.tsasst.org.cn    联系电话(TEL):0315-2857368   传真(FAX):0315-2857368
E-MAIL:tsslkx@126.com   备案号:冀ICP备2020029970号   公安备案号:13020302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