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区老科协十农场分会自2021年成立以来,在农场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区老科协具体指导下,积极组织、动员全场老科技工作者,秉承“名副其实、力所能及、拾遗补缺、多办实事、甘于奉献、其乐无比”的办会理念,坚持“发挥优势、老有所为,愉悦身心、尽力而为”的“二为”方针,结合老科技工作者的自身特点,积极开展工作,在科技咨询、学术交流、兴办实体、教书育人、建言献策、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全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的主要作法是,发挥老科协自身特点,结合农场具体实际,针对群众现实需求,以新的视角切入、新的举措引领、新的赛道助力,主动作为,积极履职。
一、新品种融合新技术
十农场地处曹妃甸区西部,有水稻种植面积35000亩,素有冀东粮仓的美誉。农场党委注重发挥老科协作用,为其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结合本场实际,将李八廒村南划出一块儿25亩稻田地作为分会活动平台,鼓励和支持分会全体成员为农场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增收奉献力量。
分会领导多次走访农场各村队水稻种田大户,根据他们的要求,开展水稻新品种的实验、种植。经过一年的精心管理,津原U99、津育梗22、海育7233、津育梗18等水稻新品种均取得大丰收,为全场稻农提供了各品种全生育期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的第一手资料。
在水稻新品种种植管理过程中,分会多次邀请农场各村队种田大户到基地参观。分会副会长、原农场农业办主任、农艺师郑增金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经验,引导大家走不喷洒农药,生产无公害、纯绿色水稻的路子。很多水稻种植户在参观后表示,农场老科协分会成了我们增产增收的保护神。
二、新典型引领新模式
为积极引领调结构、促增收,分会在活动基地专门开辟一块儿旱地,建立了小果园,栽种果树60余棵,新品种有白凤、春雪、油桃,苹果有富士、王林,这些果品也是冀东地区最新品种,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在此基础上,分会注重发现典型、利用典型的引领促民致富增收。郑庄子村72岁的郑建国退休前在农场园艺队工作,与果树打了几十年交道,被村里的乡亲们誉为果树管理土专家。郑建国退休后,利用自家闲置的2.3亩院地,大搞庭院经济,种植了近百棵甜杏、葡萄、鲜桃和李子等果树。这些果树都是近几年的新品种,它们产下的果子个头大、口感好,在市场上特别畅销。
十农场分会发现郑建国这位典型人物后,及时将他吸收为分会会员。随后,分会5次组织各村队有较大庭院的群众到他家参观学习。郑建国不忘初心,牢记老科协使命,将自己多年经验无私奉献、传授给大家。参观学习过程中,很多人要了郑建国的电话,表示今年在自家院内大干一场,发展庭院经济,栽植果树新品种增加庭院收入。
三、新路径延展新赛道
服务是老科协工作的重要内容,自成立老科协分会以来,分会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延展服务渠道。通过各种方式有计划有组织的关爱老人,使老年人接受和补充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知识。在文化站,由十农场卫生院退休院长李可俊,副院长李继平、李兰荣分别为老年人举办健康知识讲座6次,充分预防和减少老年人的疾病发生,增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深受老年人的欢迎,收到了大家的好评。
在此基础上,分会组织了秧歌队和老年评剧歌舞艺术团,在十农场广场不定期开展文艺演出。演出30余场次,平时每周一、三、五在文化站排练,重点排练唱红歌、老歌、评剧传承,配合农场宣传建党103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会议精神。(曹妃甸区老科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