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精神心得体会
2024年重阳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以“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殷殷嘱托,勉励广大老年朋友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更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作为一名退休教授、基层党支部书记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负责人,我反复研读回信,深感使命在肩、情怀激荡。回信不仅是对老年群体的深情关怀,更是对“银龄力量”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指引。
一、深刻领会回信精神,感悟“宝贵财富”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这既是对老年人历史贡献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新时代老年人社会价值的深刻诠释。我们这一代人亲历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在各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智慧沉淀。将这些智慧与经验融入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必将带来不可替代的作用。
“银龄行动”自2003年启动至今,已从初期组织老专家支援欠发达地区,拓展为全体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民行动 。作为老党员,我深刻认识到:退休不是事业的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唯有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方不负“宝贵财富”的时代荣光。
二、践行“老有所为”初心,担当服务社会的双重使命
身为党支部书记与市老科协唐山学院分会会长,我肩负着双重责任:既要凝聚党员先锋力量,更要引领退休科技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
在党建引领方面,我们支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老年人作用发挥好”的要求,探索“党建+志愿服务”模式。
1、充分发挥我支部具有多名原校领导的优势,当好“宣传员”。
我支部退休党员中有四名原校领导,原党委书记、院老科协顾问华玉,院党委副书记、唐山市老科协副会长郑禾,院党委副书记、院老科协顾问、省政府参事刘学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兵等,支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组织老党员开设“红色讲堂”,讲述唐山市及学院党的建设,讲述亲历的唐山学院改革发展事迹,引导青年学子筑牢信仰之基。
2、充分发挥老党员、老领导、老教授的经验优势,当好“调解员”。
充分发挥老党员经验优势,参与社区矛盾化解,助力基层治理。
在科技服务领域,我们依托老科协平台,按照习总书记提出对唐山提出的“三个努力建成”和“三个走在前列”的指示要求,聚焦唐山“制造业强市”战略,开展两项行动:
一是助力产业升级。组织机械、自动化、硅酸盐等领域退休教授,深入本地企业提供技术诊断,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将创新成果播撒至生产一线。
二是培育青年教师。开展“师徒计划”,带领青年教师参与科研项目,传承严谨治学精神,倡导老教授“甘为人梯”的坚守,为唐山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注入银发智慧。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教研室党支部结成共建支部,为青年教师的培养贡献老专家老教授的力量。
三、拓展“银龄行动”路径,构建长效赋能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完善政策举措,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结合我院实际,我认为深化“银龄行动”需构建三大支撑体系:
1、平台机制再升级
建立“银龄智库”,系统梳理退休教师的专业特长,对接地方需求清单,实现精准服务;推动“高校-社区-企业”三方联动,同时嵌入银龄志愿服务岗位,形成互助循环。
2、政策保障再夯实
呼吁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将银龄贡献纳入社会荣誉体系。强化老科协经费保障,支持常态化开展技术培训、科普讲座等活动。
3、数字赋能再创新
开发线上教学平台,鼓励退休教师录制专业课程,扩大知识传播半径。搭建“云辅导”、“云咨询”通道,让行动不便的老专家也能隔空献智,延伸服务触角。
结语:以“不老初心”书写新时代桑榆答卷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如暖阳映照银龄之路。“只要人民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正是千万老年志愿者的共同心声。作为教育战线的老兵,我将继续带领支部党员和老科协会员,以“老骥伏枥”的昂扬姿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中持续发光发热,让“银发力量”汇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暖流!(市老科协唐山学院分会 关榆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