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丰润区老科协按照省、市老科协《关于开展老年康养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从了解丰润区老年康养体系建设情况入手,走访了区政协、人社局、统计局、民政局,组织区老科协卫健、文旅、农牧分会,深入区直部门、镇乡街道及下属机构,就全区养老、医疗、旅游、绿色农业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为进一步加强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丰润区老年康养体系建设成效明显近年来,丰润区高度重视康养体系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初步形成了以五大社会保险为基础,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优抚和社会救助为补充的康养保障体系,开创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康养保障新局面。
——养老事业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丰润区的社会养老工作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已初步形成与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任务形式多样化、服务功能多层次、投入主体多元化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丰润区现有20个乡镇,479个行政村,3个街道办事处,45个居委会。截止 2018 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 817973 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 14.83万人,占比18%。截止目前,全区已有9家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达到 985张;10 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1619张;10家农村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方面,有3个街道办事处,45个居委会,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站点,其中3 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区域现有老人的养老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医疗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区有 3 所公办二级甲等医院,床位 1493 张;重点专科 2 个,妇幼保健重点专科 1 个,可以向市民提供 12 类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建立健康电子档案 652694 份,建档率78%。拥有20所乡镇卫生院,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2986名;乡镇卫生院全面达到“基本设施齐全、人员配置合理、服务功能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的目标。有 871 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 1124名;其中集体产权 408 个,乡村医生 596名;非集体产权463个,乡村医生528名。
为满足基层群众医疗需求,区乡两级人才与技术资源共享,设备资源共享,急救资源共享,培训资源共享,辅助检查项目互认“一单通”,区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协同运作,提高现场救护病人的反应能力。在医养融合服务上,正在对医疗机构内部开设老年病专科、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托管养老机构医疗业务、兴办医疗融合机构(护理院)等4种模式进行尝试和探索。
——社会救助进一步增强。根据《唐山市丰润区特殊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丰润区共有 721 人享受了医后救助,3人享受医前救助,6人享受医中救助。我区现有五保老人3107人,其中集中供养 631 人,分散供养 2476
人,其中城市75人;集中供养率20.3%。
二、完善康养体系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保险覆盖面较小,民营企业和农民工参保率低一是由于部分民营企业主对参加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或者因经营效益不好,把为职工投保视为企业负担,保险费能欠就欠,能拖就拖。二是企业只为部分员工缴纳了养老、工伤保险,险种不全面;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员工活动性大,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不完善,农民工参保积极性不高,造成目前社会保险发展不平衡。三是养老保险以城镇职工为主,农民工参加人数少;城镇居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还未出台实施。四是失业保险由于自己不积极,企业不重视,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率较低。
(二)康养和救助资金不足,保障不保险老年康养体系庞大,涉及的范围广,人口多,需要的资金总量大。丰润区虽竭力加强资金筹集,但还是不同程度存在着资金缺口。一是养老保险基金扩面困难,一些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持观看、等待的态度,参保积极性不高。二是社会救助资金来源主要靠向上争取、慈善“双日捐”和部分社会捐款,资金数量十分有限。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目前低保户最低保障金仅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对于低保户、边缘户面临子女入学、生病住院等特殊情况和突发事件时,基本无力支付所需资金。三是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看,老年康养尚未实现全覆盖。
(三)老年康养机制不完善,影响保障水平老年康养政策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对于推进老年康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推进老年康养工作往往碰到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一是立法滞后,目前国家还没有一部关于老年康养的法律法规。由于老年康养没有上升为法律意志并由国家强制执行,对老年康养缺少强 制执行的手段。二是部分劳动者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少数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不愿为其雇佣的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投保,劳动者只要提出维权要求即有遭到解雇的可能。三是外出农民工社保账户转移困难。有的农民外出到沿海地区务工,进厂后企业为其缴纳了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但农民工返乡后,由于没有配套的体系,其社会保险帐户不能顺利转移和延续。
三、加快推进统筹城乡老年康养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快老年康养体系建设步伐按照政府主导、统筹城乡、各方联动、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着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覆盖城乡居民的老年康养体系。当前要特别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制度、特困群体救助等人民群众极为关心的问题,逐步实现城乡老年康养体系的全覆盖和一体化。
1.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一是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首先是将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职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其次是探索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二是健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严格落实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60岁以上的老人直接发放养老金,60岁以下的农村人口以个人缴费加政府补贴的形式参保。
2.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是完善城镇居民低保制度。进一步完善低保审核评议、动态治理和信访督查制度,积极推行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村(居)低保听证会制度。既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又要真正做到该享受的一个也不能遗漏,不该享受的一分也不能给,保障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二是逐步实现城乡接轨。目前丰润区应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尽早实现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接轨。
3.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特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补充和配套措施,以帮助解决因各种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特困群体的实际困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围绕孤寡、残疾、大病、重灾致贫者和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等救助对象,建立以灾难救助、社会救助、社会互助为核心的救助制度,构建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治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要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增强救助合力,形成以生活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相配套,其它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救助格局。特别要注重对因灾造成住房搬迁家庭、大病致贫家庭及特困家庭子女入学三大特困群体的救助,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建立稳定的康养资金来源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区财政要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和实际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调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2.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社会保险的基本原理是大数法则,统筹互济;假如没有覆盖全社会的“面”,没有包容所有劳动者的“群”,就无法达到这个基本要求。只有扩大覆盖面,才能增加基金收进总量,才能降低抚养比,才能互助互济,平衡
不同企业的负担。
(三)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努力为特殊群体排忧解难应遵循政府主导、因地制宜、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原则。以满足中低收入老年群体基本养老需求为目标,建立政府补贴、市场化运作机制,逐步建立投资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专业化、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设区综合福利服务中心。通过划分不同功能区,以经营补贴公益,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建设。通过政策支持,政府可少投资甚至不投资,就能建设一个高标准的老年福利机构。二是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首先以区级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整合社会各类服务资源,鼓励企业单位和个人成立社区家庭养老服务组织,纳入民办非营利企业管理范畴,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其次以社区为平台设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开通老年人服务热线,实行“一健通”居家养老呼叫服务,为每位空巢老人配置呼叫器,不出社区就可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生活照料等服务。在有条件的社区试办托老点,老年饭桌,为老年人提供临时服务。三是在有条件的乡村试办自助颐养院。按照“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自助服务”的思路,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由村集体出资建院,让老年人免费集中居住,吃、穿、医等由其子女负责提供,村明确专人管理,既体现养老院的特点又符合传统的养老习俗。老年人通过集中生活,互相照顾,不但解决了孤独寂寞的烦恼,又可为子女解除后顾之忧。四是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由区社区服务中心牵头,组建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职业道德、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对居家养老的“三无”人员可由政府购买服务,既可减少公共投入,又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五是形成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应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强化规划引导,根据全区老年人口发展速度和养老服务需求状况,制定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布局,实施规划。并形成党委、政府、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调、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着力完善各项养老福利政策,落实养老机构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优化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环境,推动全区养老服务体系科学、健康、有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