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老科协常务副会长 杜仲勋
唐山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曾在《老专家视点》第一期刊登了:关于唐山市大力推广“浅层地能热(热泵)替代燃煤供暖(冷)”的建议 ,同时,我们对此项技术在我市的应用情况也进行了跟踪调研。结论是:此项技术是一项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供热(冷)技术。通过这项技术可达到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常年供热水,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可减少CO2和SO2的排放。
这项技术根据建筑物周围的土壤条件,可以采用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对没有土壤条件的可以采用空气源热泵,对原建筑物内有暖气散热装置的,可采用高温热泵。它可以满足大面积的群体建筑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单体建筑的需求。具有适应范围广,运行安全、可靠,易操作的特点,耗能少(只相当于传统供热的1/3),运行成本低,在我市城乡可大范围推广。
一、 我们跟踪的技术单位
唐山市通泰地能技术有限公司是我们这次调研的跟踪单位。该公司是致力于推广新型热泵技术的绿色、环保企业,是集设计、销售、施工为一体的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依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节能与环境研究院为技术支持平台,总工程师石永刚(原为中国建筑研究院、北京爱华冷气公司技术总监),具有丰富的热泵技术设计,系统集成和施工经验。
二、 我们跟踪的应用单位
1、中冶京唐曹妃甸装备制造基地办公楼、宿舍楼(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中冶京唐建设公司会议中心。该建筑采用地源热泵,300组垂直埋管技术,利用土壤热(冷)源。2008年6月,开始制冷运行,在室外300C-320C时,室内可调到15-170C,按规定夏季室内温度调到24-260C时,两台热(冷)泵机组仅在1/8-1/4额定负荷下运行,就可满足制冷需求。今年入冬以来,在室外温度-3至-50C时,室内温度为200C-220C,热泵组仅在1/4的额定负荷下运行。
2、开平区农村小学供热情况。因各小学地理位置的差异,造成土壤条件不同,所以对十四所小学分别采用了:水源地泵、空气源热泵,对教室内原有供热设施的采用了高温热泵进行供热。在2008年入冬后第一次强冷空气袭击唐山时(12月5日)我们走访了这些学校,看到教室内孩子们脱掉了外面的羽绒服,室内温度在180C左右。以往冬季使用的炉子、烟囱、锅炉不见了。老师和同学们告别了生炉子之苦,校园内再也不会冒黑烟了。
以刘官屯小学为例:该校供热面积900平方米,采用水源热泵,每24小时耗电330度,每度电0.53元,日需175元。按冬季100天计算(扣除寒假),需1.75万元。如果扣除每周休息两天,学生放学后低温运行,整个冬季约1万余元就可以了。原来采用锅炉供暖,日需煤300公斤,每吨煤700元,日需210元。3名锅炉工,日工资需150元,合计360元。可见,采用热泵技术供暖可节约一半费用。
3、唐山东出口税西、税中两村平改楼工程。20栋11-17层高端住宅,现正在施工,采用垂直埋管地源技术。建成后可达到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常年供热水的需求。这两个村的领导,通过到北京、沈阳参观,解除了疑虑,最终选择了这项技术。
4、唐山西韩城左岸公园高端公寓热泵供暖、制冷,供热水项目也正在施工。他们在建筑设计时取消了在屋顶安装太阳能供热系统,减轻了楼顶负荷,降低了造价。
三、外地经验
以沈阳为例:自2005年开始,沈阳市成立了“地源热泵”办公室,每年以600万平方米的速度推广这项供暖技术。该市原则上新建筑一律采用这项技术,老的公用建筑:宾馆、酒店、学校为率先改造对象。2007年底,沈阳市已有1800万平方米采用了该项技术,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0万吨。使沈阳空气良好以上天数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八。
沈阳还利用日处理3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作为热源,可为260万平方米建筑供热、制冷、供热水。
2007年12月5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让供暖更绿色”为题,专门报道了此事。
四、几点建议
1、唐山市应加大对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并纳入城市和各县(市)区小城镇新建住宅,公建的优选供暖方式,对老的供暖方法,尤其是锅炉供暖应用该项技术逐年改造。
2、根据河北省政府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的“暖手工程”,应把农村中小学作为重点进行推广,并列入全市的办实事工程 。
3、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后,一个新的固定资产增长期迅速到来,如何把新的科技成果融入到这一增长过程中去,是对我们各级领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和水平的具体考验,因此,我们应不断用新知识,新技术充实各级干部的头脑,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捕捉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决策水平,提高投资效益,使唐山在科学发展示范的道路上走在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