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滦南县老科协这篇调研在系统分析奶业发展经验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奶业发展的新要求,在奶业发展的新阶段,对照国内外一流水平
,围绕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引起了滦南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奶业是滦南县主导产业,也是唐山市农业主导产业。现《老专家视点》予以转发,供各级领导、各部门参考。
关于滦南县奶业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滦南县老科协
近年,滦南县奶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和富民产业。为此,县老科协着眼该县奶业未来,从奶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入手,做了一些情况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以推动滦南县奶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奶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滦南县自1948年引入瑞士沙能奶山羊。因其适应性强、养殖成本低,受到农民欢迎。到1980年,全县奶山羊养殖数量达到1.82万只,年产鲜奶近800吨。为此,县乡企局在上坡子乡投资建设了奶粉厂,以羊奶为原料生产奶粉。1982年,滦南县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普遍养殖役畜,少数农民开始养殖奶牛。到1984年,全县有奶山羊1.95万只,奶牛360头,并有部分役奶两用牛。年产鲜奶达到1400余吨。1986年,县第二奶粉厂在扒齿港镇建成投产,主要以牛奶为原料生产奶粉。从此,奶牛养殖在滦南县呈快速发展态势。到2003年,全县奶牛存栏达到8万头,年产鲜奶16.2万吨。
奶牛养殖迅速扩张,鲜奶产量大幅提升,但是,县内奶粉厂当时日处理鲜奶能力仅20吨,其余大量鲜奶只能卖给乐百氏、三鹿、伊利、蒙牛等域外乳品企业。奶源紧张时,多家企业争抢收购。奶品滞销时则压价拒收,拖欠奶款。奶农利益难以保障。在此背景下,2004年,滦南县奶业在产业化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年,日加工鲜奶能力600吨的蒙牛乳业(滦南)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投产,从而确立了本土奶业的产业化格局。滦南鲜奶从此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当年,全县奶牛存栏突破10万头,年产鲜奶达到22.4万吨,摘得河北省之冠。
2008年以前,滦南县奶牛养殖基本是庭院散养,百头左右的牛场全县仅有4个。以户为单位的散养方式严重制约了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技术水平的提升。特别在鲜奶质量上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2008年9月,发生了“三鹿奶粉事件”,乳品企业收购鲜奶数量锐减,价格下跌,奶牛养殖效益大幅降低。一些村出现了倒奶和卖牛问题。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关闭不合格奶站,取缔临时收奶点,大力推进奶牛规模养殖场建设。经过舆论宣传、统一规划、政策扶持和不懈的努力,滦南县奶业在规模养殖上取得了又一个历史性突破。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资4.08亿元,建设规模奶牛场142个。有136个建成投产。其中,存栏300—500头的有16个,500—1000头的有102个,千头以上的有18个。规模养殖占养殖总量的99%以上。配套建设的136个机械化挤奶站全部达到“五有一符合”标准,并取得生鲜乳收购许可证。2010年,全县奶牛存栏达到12.05万头,年产鲜奶46.8万吨,奶业实现产值(可比价)14.26亿元,占牧业产值的38.6%,占农业总产值的16.3%。我县奶业被中国奶业协会评为全国牛奶生产十强县。
二、奶业发展经验与制约因素
分析县奶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两项突破和两个提升。
奶业产业化取得历史性突破。奶牛养殖仅是奶业产业化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乳品加工则是另一个重要环节。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蒙牛乳业在滦南县建成投产,有力的推动了我县奶牛养殖的持续稳定发展。从庭院散养到规模养殖取得历史性突破。这不仅为奶源质量监控、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创造了条件,还改变了过去人畜混杂、粪污满院的人居环境。更主要的是实现了小农经济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转折。奶站建设与奶源监管水平提升。全县新建规模奶牛场配套建设了高标准奶站,配备了国内先进的挤奶、储奶、运奶设备。实现了计量瓶管道式机械挤奶。对所有奶站统一实行八项制度、三项记录和“两证一单”管理,确保了奶站规范运营。减少了污染环节和人为安全与质量隐患。投资1100万元建设的奶业电子监控及信息服务系统即将竣工投入使用。从而实现了覆盖全县所有奶牛场,由饲料调制到挤奶的全程实时监控和可追溯管理,为奶源质量提供了安全保障。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控水平提升。进入规模奶牛场的奶农须遵守场区规范和技术规程,通过技术培训和经验丰富奶农的言传身教,从科学饲养到疫病防控技术明显提升。如配合饲料、青储饲料、防疫消毒等技术措施普遍得到落实。
跨越式发展使我县奶业脱离了传统畜牧业的固有模式,转向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轨道。但是,分析奶业形势,也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养殖场户对乳品企业缺失话语权。奶价高低完全由乳品企业决定,这意味着价格垄断。今年3月1日,蒙牛与伊利两家企业同时单方面决定原奶收购价格由原来的3元/公斤,下调到2.95元/公斤。5月1日,再次调低到2.9元/公斤。一方面奶价下降,另一方面饲料价格上涨,使奶牛养殖效益下降。据测算,一头日产18.5公斤的奶牛,原奶与产犊及牛粪收入17052元(奶价按2.95元/公斤计算),减去饲料、药品等直接费用13507元,下余3545元。再减去(人工、水电、设备折旧)20%间接成本2700元,每头奶牛年效益仅845元。这种微利状况直接影响了奶农的养殖积极性。牛场建设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十余万头奶牛从庭院散养到全部进入规模牛场,我们用了不到二年的时间,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奇迹。因此,牛场建设与管理方面,诸如管理体制、养殖设施、生产规范、防疫制度、资源生态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滦南县136个奶牛场中,有122个实行场内分户饲养。一些奶农缺乏统一意识,生产管理不够规范。这给科学饲养、防疫灭病、质量安全等方面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科技意识不够强。从庭院散养到规模牛场,虽然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但是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比较,还有很大差距与潜力。如国标每百克原奶蛋白质含量2.8克,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的标准。每毫升原奶允许菌落不超200万个,远高于美国、欧盟10万个的标准。与世界接轨是迟早的事,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滦南县奶业经过持续发展,站到了国内先进行列。但是分析奶业发展趋势,查找奶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存在哪些制约因素。对照上级要求和国内外一流水平,确有一些值得思考、借鉴或是商榷的内容:
1、大力推进标准化生态奶牛养殖场建设
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是转变发展方式。重点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态奶牛养殖场建设,这是规范奶牛养殖的基础性工作。按照农业部及省市主管部门要求,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资源生态化为目标,建设规范的场区、实行模式化管理、普及全价饲料、进行粪污处理,实现标准化生态养殖。县牛场距此还有很大差距。为此建议,一是出台相应政策,适时推进。验收达标的奶牛场在用地、技术支持、畜牧机械供应、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不达标的不予支持,并取消诸如国家奶牛补贴等政策性支持。二是建立奖励机制。对达标运营的奶牛场给予资金奖励,同时与乳品企业协商,提高标准化场的原奶收购价格。三是建立规范化制度。畜牧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化要求,制定并落实相关技术规范。同时还要制定并落实验收和督导检查制度,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
2、建立鲜奶检测监督机制
奶业能否成功跨上新台阶,最大挑战是质量安全问题。目前,县建有畜禽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可以开展包括鲜奶在内的畜禽产品的质量检测。各乳品企业也建立了检测机构进行质量检验。但是,畜禽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条件所限,尚未取得计量资格认证,检测结果尚不具备法律效应。为此建议,加大畜禽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的建设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完善设施设备,培训技术人员,取得认证资格,尽快开展第三方质量检测工作。通过定期检查、临时抽检、争议随检等方式相结合的检验机制,为建立健全原料奶优质、优价体系以及打击掺杂使假行为提供科学、准确、及时的评判依据。
3、建立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
乳品企业与养殖场户是利益的统一体。没有乳品企业就没有稳定的原奶销售渠道,而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也没有乳品企业所需的奶源。协调好两方面的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则是保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此建议,一是建立奶价形成机制。在县奶业协会基础上,强化政府介入力度。建立奶业协会和乳品企业对话制度,定期就有关问题进行对等协商。建立奶价听证制度。如果乳品企业下调原奶收购价格,应在政府物价主管部门主持下举行价格听证会,听证会认为有必要下调价格,再经物价部门批准后实施。否则,不准单方面下调收购价格。建立奶价监管制度。切实落实保护价制度等项制度。二是加强引导,逐步完善奶业链条,实现一体化经营。鼓励乳品企业自建、收购或参股奶牛养殖场,加快奶业一体化经营步伐。三是加强对奶站及奶牛养殖场运营的监督管理。杜绝克扣奶农、漫天要价、拖欠奶款等不良现象。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奶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畜牧主管部门自身建设,提升服务实力。畜牧主管部门不仅是管理机构,更是最具技术实力的服务机构。近年,畜牧主管部门自身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与奶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其中资金投入问题比较突出。畜牧服务中心现有干部职工220人,大部分是专业技术人员。其中,46人有人头费,其余均是自收自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工作的开展。设备需要更新,技术人员需要培训,服务手段需要改进。都有赖于资金支持。所以加大对畜牧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力度,使他们的服务实力、服务手段有较大提升。
二是加强对奶牛养殖场户的技术服务。从调查看,一些奶农科技意识不强,对饲养与防疫技术的了解和掌握还不完全到位。可以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奶牛饲养管理技术网络,不断向奶农传授相关技术。所谓点,就是确定部分重点场作为技术联系点,由专业技术人员一对一提供技术服务,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线,就是以畜牧部门为主线,加强队伍建设,形成县、镇、场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开展奶牛养殖实用技术的推广。面,就是充分利用平面媒体、网络、广播、电视及奶业电子监控及信息服务系统,传播养牛技术知识。组织专家团定期到重点镇、场,开展技术讲座和现场技术指导,印发技术资料,提高广大奶农的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