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老科协交通分会
经市老科协交通分会结合我局地方道路管理处近年来对我市农村公路现状进行调研,较为全面、准确地掌握了我市农村公路
的现状 。
一、全市农村公路现状
当前,我市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各县、乡、村,干支相连的农村公路网络,为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农村公路路网现状
截止目前,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2035公里。其中:
按行政等级分类:我市现有县级公路1275.415公里,占总里程10.6%;乡级公路5063.369公里,占总里程42.1%;村级公路5696.66公里,占总里程47.3%。
按技术等级分类统计:达到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路段291.36公里,占总里程2.4%;达到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路段685.32公里,占总里程5.7%;达到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路段1122.57公里,占总里程9.3%;四级及以下公路技术标准路段9936.19公里,占总里程82.6%。
按路面技术状况分类统计:路面质量评定为优的路段3881.84公里,占总里程32.3%;路面质量评定为良的路段4088.779公里,占总里程34%;路面评定为次的路段2252.899公里,占总里程18.7%;路面评定为差的路段1811.926公里,占总里程15 %。
(二)农村公路桥梁现状
全市共有农村公路桥梁2115座,68918.99延米;其中:县道桥梁336座13008.07延米,占总数的15.9%;乡道桥梁989座30786.64延米,占总数的46.7%;村道桥梁790座25124.28延米,占总数的37.4%。
全市农村公路桥梁中,一类桥梁604座24819.91延米,占总数的28.6%;二类桥梁526座 15856.8延米,占总数的24.9%;三类桥梁475座11231.44延米,占总数的22.5%;四类桥梁307座10935.1延米,占总数的14.5%;五类桥梁203座6075.74延米,占总数的9.5%。
(三)通达情况
通过对此次调研数据分析,对全市农村公路实际通达状况有了全面客观地掌握:
1、全市已实现村际公路基本联网(实现2个以上出村方向且路面质量较好,下同)的行政村5126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9.3%。全市范围内只有唯一一个油(砼)路出村口(且质量较好)的行政村有616个,其中有174个行政村受地理条件限制,无法再联通其他路线。
2、全市所有行政村已经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油(砼)路的目标。但同时发现全市共有4个行政村现有唯一一条通村油(砼)路修建年限较早,已经破损严重,需改造里程13.9公里。
3、全市人口达到30人以上的自然村中,有158个自然村未实现通村油(砼)路的目标,涉及人口25603人,需改造农村公路里程156.3公里。其中人口在100人以上的自然村102个涉及人口21335人,需改造里程92.5公里;人口在30-100人的自然村56个涉及人口4268人,需改造里程63.8公里。
4、我市重点帮扶老区村在村通油(砼)路的基础上基本已实现了“通畅”的目标。目前我市290个重点帮扶老区村中已有264个村实现了村级公路联网(实现2个及以上出村方向且路面质量良好)目标,占总数的91 %,只有唯一一个油(砼)路出村口且具备联通第二出村路线条件的重点帮扶老区村有17个(另有9个老区村受地理条件限制,目前不宜再联通其他路线)。
5、2010年全市确定的200个科学发展示范村中,有189个村具有两个以上油(砼)路出村口,占总数的94.5%;11个村现只有一个油(砼)路出村口。
二、存在问题
1、农村路网现状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尽管近年来我市农村公路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的成绩,但农村公路基础条件与本市经济发展水平仍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等级偏低,目前我市农村公路达到二级公路以上标准的里程不足1000公里,只占总里程的8.1%。三级公路技术标准里程1122.57公里,占总里程9.3%;其余四级甚至等外标准里程9936.19公里,占总里程82.6%。二是路网结构比例不合理。县道里程少,占总里程10.6%;乡道未能联网贯通,我市通三级路上的乡镇个153个,只占全市193个乡镇的79.3%;村道通达深度还不够。目前全市仍有102个(100人以上)自然村20000多人口的农民兄弟没享受到通油(砼)路的带来的便利。三是路况质量不高。我市农村公路大部分修建较早,路面质量次、差的路段4065公里,占总里程33.8%;县级公路好路率只有64.6%。农村公路建设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2、危险桥梁数量多,农村公路运营安全形势严峻
随着农村公路通行物流压力持续增加,对现有桥梁带来巨大挑战,虽不断加大危桥改造力度,但危桥数量仍不断上升。据此次农村公路调研统计,全市共有农村公路桥梁2115座,超过70%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技术标准低,超期服役现象普遍。其中纳入统计的农村公路危桥已达510座/16556.9延米,占农村公路桥梁总数的24%。严峻的形势表明,加强我市农村公路桥梁安全整治工作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3、农村公路管护不力,重建轻养现象普遍
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农村公路建设,但对建设成果的管护工作始终未予应有重视。县级人民政府作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资金投入不足,管理缺失。经测算,2011年全市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共需1.6亿元,实际利用省补资金0.34亿元,占21.3%,全市县、乡政府到位配套资金0.58亿元,占36.3%,资金缺口仍达0.68亿元,占,42.5%。由于养护资金无法保证,养护工作难以落实。目前全市农村公路采用专业化养护路段只占总里程9.5%,养护招标形式管养路段占30.4%,与“有路必养”的目标还有相当差距,来之不易的农村公路建设成果面临严重的管养缺失。
三、关于加强农村公路管护的建议
建议一:贯彻相关法规,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5】49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意见》(冀政办[2006]16号)明确规定了“县级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
河北省交通厅、财政厅联合下发的《河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冀交公【2011】779号),明确要求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纳入县级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目标。
农村公路是农村发展致富之路、农民生活幸福之路,是实实在在造福人民的民心工程。管护好农村公路必将助力构建和谐社会,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将农村公路管护工作列为科学发展示范村工作的主要内容,落实到县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建议市委、市政府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纳入县(市、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县(市、区)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纳入乡镇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建议二:落实政策要求,将农村公路管养资金纳入县级年度财政预算
河北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意见》文件要求,“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由省、市、县(市、区)政府根据农村公路养护的实际需要,统筹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河北省交通厅、财政厅联合下发《河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要求,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应由县级人民政府筹集,并且要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目前省政府对农村公路养护按照养护工程资金和日常养护资金两部分分别给予补助。其中养护工程省补标准为:县道8400元/年*公里,乡道3500元/年*公里,村道1000元/年*公里;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省补标准为:县道3000元/年*公里,乡道2000元/年*公里,村道1000元/年*公里(2011年我市实际利用省补养护资金3373万元)。2012年开始,省政府在上述补助基础上,将再设立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每年1亿元,通过以奖代补形式下达给县(市)、区。奖补考核的重点为县级财政预算内列支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情况,列支资金总额不得少于省补资金标准,一票否决。
为落实国家、省关于农村公路养护改革文件精神,积极争取相关补助扶持政策,建议按照省有关文件的要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度财政预算中列支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专项资金。
建议三:市财政列支农村公路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工作“以奖代补”。
随着我市大力推进幸福之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地方政府及广大群众对农村公路建设和成果管养的愿望极为迫切。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都明确指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由省、市、县(市、区)政府根据农村公路养护的实际需要,统筹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根据《唐山市地方公路条例》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八条规定“县道的建设和养护资金由市人民政府和县道沿线的县级人民政府共同筹集;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度财政预算中列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地方公路的建设和养护。”
近年来省政府不断完善农村公路补助政策,提高补助资金标准。目前我省其他兄弟地市如:秦皇岛市、廊坊市、邯郸市、保定市、邢台市等在市级财政中每年安排专项预算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的奖补。鉴于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规定及兄弟地市的成功做法,建议市政府在市级财政预算中每年安排800-1000万元,作为我市农村公路建养工作“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用人均一元钱的的付出,完成惠及全市800万人民的幸福之路的管护。
建议四:加强对农村公路危险路段、危险桥梁的改造。
农村公路的运营安全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应该将保障农村公路的运营安全做为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认真抓好农村公路危桥和危险路段管理。市、县两级交通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桥梁动态监测机制,指导、督促县、乡政府落实桥梁安全责任制,加强桥梁巡查,加强公路桥涵的预防性养护。同时要继续督导完善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改善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匮乏的局面,在危桥和危险路段设置标志和标线及设施,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服务水平。市交通运输局将积极跑办争取国、省补助资金,帮助地方政府于“十二五”末把农村公路所有五类危桥改造完成。
建议五: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快农村公路路网改造。
“十二五”期,我市将大力推进农村连村公路建设。连村公路是以农村公路骨架网(县级公路和重要乡级公路)为支撑,村际公路网为延伸,构建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各县、乡、村,干支相连的农村公路网络。目前,市交通运输局利用国家路网结构调整的契机,正在对我市的农村公路路网体系调整完善。连村公路的建设,将大力支持中心城镇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旅游及矿产资源开发,力争“十二五”末,平原区具有两个以上出村油(砼)路口的行政村达到95%,山区100%的行政村具有1条以上直通干线或骨架网的油(砼)路。
在农村公路网络升级改造中,一是技术标准适当超前。农村公路骨架网建设原则采用三级以上标准,鼓励县道改造采用二级及以上技术标准,桥梁改造桥面净宽与路基相同。二是逐步消灭农村公路中的等外路段,延伸路网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十二五”末全市所有乡镇通三级公路率达到100%。
建议六:推进养护体制改革,全力实现有路必养目标。
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性发展。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我市将开展为期三年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年活动,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示范工程,每年完成1-2个农村公路养护示范县的创建,其他县(市)、区完成2-3个养护示范乡镇的创建,每年完成不少于县道4%、乡村道2%的养护示范路段的创建。通过典型引路,进一步规范县级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要双管齐下。一是推行“树”型养护模式。即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干,以各种特色养护模式为旁枝的养护模式。二是积极探索推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市场机制。通过抓农村公路养护示范工作,总结管理经验,分析问题,研究办法。三是积极探索推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市场机制,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从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从行业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
建议七:规范建设程序,加强农村公路工程质量管理。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将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继续加强基本建设程序的监督检查,督导落实设计图纸审查制、招投标制、施工许可制、竣(交)工验收等各项工程建设管理制度。2012年农村公路建设中将大力推行项目“七公开” (即:年度建设计划公开、建设资金来源公开、招标过程公开、施工过程管理公开、质量监督公开、竣(交)工验收公开、建设资金使用公开)制度,接受社会各界与当地村民的监督,使农村公路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工程”、“惠民工程”, 实现农村公路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