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建言献策 - 建言献策
关于推广“板栗短截控冠持续丰产技术”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21.01.18    新闻来源:唐山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浏览次数:

按:迁西县是我国优质板栗主产区,近三十年来,板栗生产由传统的“大树稀植”逐步向“小树冠密植园”转变,并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为破解在这一转变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迁西县老科协林业技术人员尹玉臣、安立春等心系百姓,脚踏实地,孜孜以求,坚持不懈,摸索出了“板栗短截控冠持续丰产”技术,在实践中得到了栗农的认可,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技术支撑,激励了农民栽植栗树的积极性,同时也成为该县山区绿化的主要树种,使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跃升到63%。迁西又是两大小水库(潘家口和大黑汀)的所在地,其生态效益更大。

作为市老科协,我们为一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默默无闻的科技人员而骄傲。


关于推广板栗短截控冠持续丰产技术

几点建议

迁西县老科协

迁西县地处河北省东部,燕山南麓,特殊的片麻岩地质,造就了极适合板栗栽培的土壤条件,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京东板栗的主产区,是著名的板栗之乡。2008年3月“迁西板栗”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近年来,板栗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份额逐年提高。2015年,全县板栗栽培面积已达67万亩,产量达5.85万吨,又创历史新高。

一、短截控冠技术的提出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县逐年加快了以板栗为主的林果生产,并探索出了“围山转”等山地开发模式,栽种了大量栗树。“退耕还林”时期又新开发了一批板栗密植园,使迁西板栗生产有了更大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传统修剪技术(传统修剪技术:根据栗树的生长特性,以疏间缓放,去掉中下部细弱枝条,留取顶部健壮枝,稀留集中为主的修剪技术)。导致的新问题开始呈现。

(一)密植园郁闭较快,丰产受影响。

按照传统修剪技术管理的密植园,树冠迅速扩大,栗园开始郁闭,树与树之间枝头交接,通风透光条件恶化,各树争光生长,树冠迅速拔高,出现极性生长,造成只在栗树的顶端和栗园的边缘结果的现象,而且空蓬数量增多,栗果变小,产量下降。

(二)稀植树树冠扩展迅速,树势衰弱,管理难度加大。

按照传统修剪技术管理的稀植树,随着树龄的增长,树冠过高,枝条冗长,结果部位外移,树势逐年衰弱。由于树体趋于高大,栗农上树进行修剪、采收,既费工又危险,每年因修剪、采收都有伤亡事故发生。由于效益下滑且存在安全隐患,有的已放任管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传统修剪技术已很难控制树冠的生长,更无法保证其持续丰产,这就成了迁西县板栗产业发展的“瓶颈”。2009年迁西县老科协成立,在林业分会会长、林业工程师尹玉臣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在2010年针对迁西板栗种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短截控冠持续丰产新技术(以下简称短截控冠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初获成果并大力推广。

二、短截控冠技术的内涵

短截控冠技术是指通过短截结果母枝控制树冠自由生长的一项综合修剪技术。主要包括科学整形,合理间伐,回缩弱枝,短截结果母枝,确定合理留枝量、疏除多余枝、均衡树势。

科学整形。是根据栗树喜光的特性把树冠修剪成开心形树冠。原有大树通过落头开心,降低树冠。

合理间伐。是指对那些初植密度较大,生长和结果效益一段时间后出现郁闭的栗园,从株间或行间去掉部分密挤树。

回缩弱枝。是指对二年生以上的枝或枝组进行更新修剪,巩固后部,复壮树势,控制高度。

短截结果母枝。是对所有保留的一年生枝基本全部短截处理。

确定合理留枝量、疏除多余枝,均衡树势。对多年生骨干枝要少留,及时疏除过渡枝,改善树冠光照条件。

以上各项是板栗短截控冠的技术要点,具体应用根据树势、树龄及栽植密度灵活掌握。

三、短截控冠技术的应用效果

1、采用开心形整形的树冠,树高明显降低。平均树高在

3米左右,最高不超过4米。树冠的降低,方便了修剪、除虫、采收及各项管理作业。就修剪来说,树冠投影面积在30平米左右的栗树,低冠的10分钟左右便可修剪完一株,而高冠的则需一个多小时。同时高树危险系数大,费时费力,常出现摔坏人的问题。

    2、开心形树冠大枝少,主枝一般3个,最多4个,透光性好,小枝及枝组相对增多,枝组分布均匀,结果面积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据调查每平米树冠投影产量可达0.5公斤以上。同时由于光照条件好,果品质量明显提高。

3、短截枝每年平均外延生长量5厘米左右,不短截的枝条每年外延生长量达25厘米以上。一年的外延生长量可达短截枝的五倍多。因此短截修剪的枝结果部位外移缓慢,树冠紧凑,生长健壮,不易造成栗园郁闭。

4、短截后,枝条芽量减少,发枝数量少,节省了营养,发出的枝多为壮枝和果枝,结果枝雌花量大,结果多,平均单枝结蓬4个以上。同时短截枝所发果枝雄花量极少,经对比调查,雄花量仅有缓放枝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有的甚至没有纯雄花。这就大大减少了营养浪费,有利于雌花的正常发育。

5、短截修剪消灭了空蓬,提高了成籽率。板栗树由于营养不良常出现满树空蓬不结果的情况,短截后营养有了保证,基本消灭了空蓬现象,促进了产量的提升。

6、短截后板栗的结果母枝相对变短,在树冠中的容量相对变大,因此按树冠投影每平方米留枝12—15个并不显拥挤。适当的多留枝不但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可避免跑条徒长,浪费营养等问题。

7、短截树留枝均匀,一般采取单枝做头,不但集中了营养,发生新枝后不会造成拥挤。光照条件好,发枝健壮,结果有保证。

8、短截控冠树缩短了水份和养份的运输距离,树冠紧凑。减少了对水份的消耗和浪费,抗干旱能力明显提高。调查看出,干旱季节不短截的树枝叶萎蔫严重,而短截控冠树枝叶挺拔,无萎蔫表现。

9、短截修剪的栗树比常规修剪的栗树亩增产12%。

四、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栗树包产到户,造成户与户边界的栗树,竞相拔高,抢争生长环境,使栗树在获得短时的丰产后,很快就郁蔽了,随之产量降低。但是哪户也不愿意先实施短截控冠,怕自家栗树受到对方栗树的压制,这就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

2010年县老科协提出短截控冠技术后,社会上一些人员又相继提出了“开心控冠”、“全截控冠”、“压冠控高”等一系列修剪技术,造成新技术推广局面较为混乱。

思想观念滞后,也是影响新技术推广的原因。新技术的推广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用行政手段加大短截控冠技术的推广力度。

五、短截控冠技术推广的建议

(一)抓好示范基地建设,以点带面,扩大辐射面积。

为了推广短截控冠技术,迁西县老科协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谋划”的原则,在全县创建了白龙山、米峪口、黄石哨、小龙湾4个板栗短截控冠持续丰产技术示范基地,总面积600多亩。从政策上对示范基地给予倾斜:一是组织示范基地的技术骨干召开座谈会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水平;二是资金上给予帮助,促进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三是适时组织示范基地技术骨干外出参观学习,更新观念。

(二)建立技术服务队伍,提供技术服务。

在安立春板栗技术服务队的基础上,由林业分会会长尹玉臣牵头,又成立了15人的迁西县老科协板栗技术推广服务队,主要推广板栗短截控冠持续丰产技术。为农民修剪栗树1.4万多株,解决了农民因劳动力不足影响应用新技术的问题,加快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了农民的欢迎,确保了新技术推广不走样。

(三)面向基层搞好培训,加快技术普及。

迁西县老科协通过到村培训讲课、接受到访栗农和发放《板栗丰产栽培新技术手册》等形式,宣传新技术、新成果。目前示范基地附近栗园已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此项技术。2015年林业分会为农民讲课70多场次,培训农民4000多人次。

    (四)以示范基地为基础,热情接待参观来访人员。2015年到示范基地参观学习的达到1千多人次,充分发挥了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总之,短截控冠技术符合板栗生长结果特性,是一项全新的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板栗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板栗产量变稳了、树变矮了,省了人力,少了伤害,实现了单位面积产量的高水平,使盛果期亩产达到了300公斤以上,并保持了产量稳定,无大小年现象。随着新技术推广速度逐年提高,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扩大,迁西板栗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管理种植时代。

 
 
 
主办单位:唐山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www.tsasst.org.cn   2025  版权所有
地址(ADD):www.tsasst.org.cn    联系电话(TEL):0315-2857368   传真(FAX):0315-2857368
E-MAIL:tsslkx@126.com   备案号:冀ICP备2020029970号   公安备案号:13020302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