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走到哪里,这里都是我的家。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乡亲乡音,这里的长河沙丘,这里的古桥荷塘,都无数次走进我的梦境。
短和长,有时总是纠缠在一起。国务院批准设立唐山市曹妃甸区,只有八年时间,很多人误以为曹妃甸很年轻,缺少历史纵深,其实不然。在曹妃甸,有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村庄——曾家湾,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一直以来,我都无比挚爱着我的家乡。
曾家湾是河北唐山市曹妃甸区第六农场场部的所在地,历史上多是镇级设置,俗称“曾集镇”,周边村的乡亲习惯叫“曾儿湾”。从最初建村的唐代算起,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的曾家湾,人口已达4000余众,孙、梁、胡、赵、张等众多姓氏于此聚居生息,诸业兴旺,百姓安居,可谓物富民丰,生活美好。
我在曾家湾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幸福快乐的少年,之后便走上了外出求学的路。步入社会,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人民教师,后来随着不断地进步和变化,慢慢又走上了从政的生涯,家也随之安在了唐海小城,距离曾家湾不过20余里。然而,我予曾家湾的那份情感,丝丝缕缕,从来就没有割舍过,没有阻断过。我的父母,我的兄长、姐妹,我的发小,我的亲朋邻里,我的根脉,也还都在曾家湾。我的心也就随之永远地留在了曾家湾。因为我不过终究是在外的游子,是千百个在外地工作的曾家湾人的代表。
半个世纪的时光回望,曾家湾总是亲切如初。游子在他乡,常念旧时情。于是许多时候,忙完繁重的工作、处理完繁琐的公文,会生出一份剪不断的乡愁。让我与家乡曾家湾一次又一次的对望。2020年,我和孙福立先生共同创作了一首歌《千年古镇曾家湾》,一时火遍互联网和微信朋友圈,唤起了很多中老年人的共鸣。曾家湾,是曹妃甸文化的原点,歌颂家乡,也就等于挖掘曹妃甸地方文化,也是对家乡的情感表达。
回望历史风烟,曾家湾太厚重。
冀东沿海是古滦河冲积与渤海南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滨海平原,曹妃甸区域的成陆时间较晚,因而历史表现也较为短暂。曾家湾是曹妃甸域内创建最早的村庄,先有曾家湾、后有曹妃甸。曹妃甸区域历史文化是从曾家湾开始的。
从地形上看,历史上的曾家湾曾经处在陆地与海洋的交接线上,北部最高处海拔可达13米,南部最低处海拔又低至1.3米,整体表现为一个南洼北高、东高西低的大致地势,但从南到北坡度较缓。由此可以推断,曾家湾早期是一个北部沙丘纵横起伏(如麻坨、碱坨等)、南部湖泊湾荡的总体地貌。而在它南部的湾荡,古双龙河由此流入渤海,这里是一个潮来为海、潮去为湾的浩瀚潟湖,鸥鸟翔集,鱼虾富庶。
渔猎是人类最为古老的生活方式。鱼虾富庶的海湾、北部偏高的土地,无不予人以美好的诱惑,于是大约在唐末,便引来了一对曾姓夫妇最早的渔猎定居,繁衍生息,终于在这里创建了村庄。姓氏与赖以生存的海湾相连,自然也就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曾家湾,“随后又有胡、梁二姓迁家来此聚居”。
这是一个最为正统最为主流的说法。但关于创建村庄的时间节点——唐末,以及曾姓建庄的起源,便又呈现了更多推测的成分,而并无确指。
这种情形,在地方历史文化学者李庆玺先生的文章中,便有了千年古镇曾家湾之说法,这也是区域文化爱好者研究者们普遍比较关注的问题。
人们普遍关注的还有建在曾家湾村北的卧如寺,以及那篇撰写于大辽大康七年(1081)的《曾家湾卧如院碑记》,它们如坚石挺立,共同支撑了曾家湾的早期存在。而曾家湾的历史,也正是从这篇《碑记》才有了一个确切的开始。大辽大康七年那篇《曾家湾卧如院碑记》告诉我们,在大辽清宁九年(1063)即已开始创建卧如院,这个确是一定的。并且那时的曾家湾,就已经是一个“闾阎倚合、道路环周”、政通人和的小镇了。而之前的“唐末”,则一片朦胧一片迷离。
一个滨海的小小渔村,要发展壮大成一个小镇,这在当时并不容易。因为即便在稍前兴盛繁荣的唐代,一个“上县”的人口水平也不过才是“万人”。可见要在偏僻的滨海渔村发展成一个如此繁荣富庶的小镇,没有二三百年或更长的积淀,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甚至可以把曾家湾创建村庄的时间下限,合理地向前推至唐代中、早期甚至更早。比如在曾家湾的坨地上,就曾发现了唐代早期的青砖,说明那个时候或者稍晚,就已经有人在这里聚居生存了。以致此后的辽代,才又“率四众以投诚,顺一同而布政”,渔猎商耕,诸业兴盛,终致繁盛兴旺。
因为滨海土壤条件所限,曾家湾农业垦殖的出现大大晚于渔猎商业。有零星文字表明,到了金代大定年间(1161—1189),曾家湾一带始有“营农庄户”,麻、黍、稷、麦、菽,始种五谷,甚至由此也给曾家湾西南的“麻坨”留下了无尽的想象。而这,或者也正是千百年来曾家湾小镇从来没有盐业人口和盐业基因的依据和理由。至少从明初到民国末年,曾家湾虽一直在济民(盐)场的场域范围之内,但却是笃定的滦州属“民”。而这个不起眼的、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民,这在当时,却不知比隶在“灶籍”的盐丁灶户要高出多少倍。
曾家湾的历史上没有确切的盐业经历。至少从可知的明初起,即便历史上曾家湾南、东、北三面均为济民场辖区,是产盐区;西跨双龙河,则属越支场,同样也是产盐区,但在此期间,曾家湾却始终没有盐业历史,不归盐区管理。四向是盐,曾家湾独处其间,因此也见证了周边的盐业变迁和盐业发展。盐庄与渔村农庄错处,盐户与渔耕杂居,这在当时沿海盐域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形,曾家湾并非个例。
明初的“靖难之役”和“永乐移民”是曾家湾历史上一道明确而清晰的分界线。整体上看,曾家湾的历史也因此而表现为一个“前虚后实”的大致格局。“虚”不是不存在,而是迷茫,是不知道不清楚。比如民间故事里,传说曹妃就是曾家湾人,后嫁给了唐王李世民,曾家湾,就是曹妃故里;而“实”,则是有着明确的传承,可以做史学考证。
一个区域的历史,首先还是人的历史。诚然,曾家湾是前前后后、祖祖辈辈曾家湾所有姓氏所有人的曾家湾,但这并不妨碍并不回避会出现一些特殊的人和特别的姓氏。比如后来明永乐初年或由“山东枣林庄”(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祖先是从山西运城、浙江海盐经山东枣林庄派遣分配到滦州曾家湾。枣林庄,当时是官府设在山东兖州的一个移民派遣地),或因寻亲避祸而迁入的孙、张两姓,以及“靖难之役”劫后余生、作为曾家湾原驻民的胡姓、梁姓,就都是曾家湾后来发展的比较兴旺的姓氏宗族,人口表现繁旺。
明清两代,随着诸姓繁旺以及曾家湾的再次繁荣,于是在这一历史阶段,曾家湾即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知名人物,比如孙汝璋、孙攀瀛、孙可铭、梁界三以及众多的文、武庠生。孙汝璋曾在京城、山西太原、蒲州等地为官,官居四品,晚年回乡,读书耕种,隐居故里。在这些人物当中,还有远近闻名的大力士梁万发、民间讼师“庆儿爷”以及一对同胞兄弟孙振玉和孙振元。其中孙振玉就是光绪十一年重修双龙桥石碑的书丹宿儒,而职在候选营千总的孙振元却是他的胞兄,一对兄弟一文一武。另外,我还在少年的时候,即曾亲眼目睹过许多明清二代的墓碑,上刻某官某姓某某,皆出文武之士。
人杰地灵之地,钟灵毓秀之乡!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曾家湾又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抗日事迹和抗日英雄。这当中就包括了有名的“曾家湾伏击战”。1943年,高小安亲自布置指导,准备在曾家湾小东庄(现六场场部以东)伏击日本军车。曾家湾的孙庆广参加了这次战斗,歼敌缴获,大获全胜。
但曾家湾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伏击战后第二天,前来报复的日军架起机枪扫射,死伤群众10人,并致18位妇女儿童淹死河中。国恨家仇,于是曾家湾青壮无不踊跃参军,血沃沙场,吹起了爱国的复仇的号角,因此也出现了许多为家为国慷慨捐躯的烈士,令人崇敬而自豪。
必须说的是,此时此刻,村北卧如寺中的和尚也吹灭青灯、放下佛卷、拿起刀枪,加入到汹涌的抗日队伍当中,喊出了别样的慈悲。
在民国时期的曾家湾,出了一位叫孙梦芝的人,毕业于保定军校,在国民党军队做文职官员,曾任台湾总统府保卫局局长,曾大骂蒋经国,后辞官任教,辗转多地,晚年落叶归根,终于从台湾回到曾家湾。
新中国建立,天下为公。在新中国的历史环境中,又涌现出了核物理专家孙宝仕、汽车专家刘运伯等许多专家学者型的重要人物。
此后的1956年,柏各庄农垦区成立。1959年曾家湾划归垦区,并随即成立了畜牧队。1968年又改称第六农场。从此,先后在垦区党委政府与唐海县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曾家湾开始了艰辛的农场建设和产业探索,畜牧养殖、垦荒植稻、建设工厂、林果种植、设施农业,前前后后渐次成为了曾家湾的不同发展阶段。
南唐海,北滦南、西丰南,鸡鸣三县之地,瓜果享誉四方。曾家湾,好不美妙,好不传奇!
2012年,曾家湾随唐海县一起划归刚刚成立的曹妃甸区之后,更是迎来了新一轮全新的发展形势。曾家湾从南到北有一条中心胡同,以此为线,基本把曾家湾的村庄格局分成了差不多对等大小的东、西两个部分。2016年,曾家湾部分村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搬迁,中心胡同以西、距双龙河较近的半边庄以及曾新村、九队居民点全部拆迁。搬迁户纷纷落户在位于原唐海县城的幸福花园,开始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新生活。短短数十年,曾家湾的近半数人从此也进入了向往已久的城市生活。
拆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搬迁过后,双龙河畔腾空了大片场地,从而也为曾家湾之后的发展储备了巨大的空间。曾家湾有着众多的表现特征和发展优势,比如在曹妃甸区委、区政府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大背景下,曾家湾那独具特色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如名传千古的卧如院、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曹妃故里”唐王李世民与曹妃的爱情传奇、双龙河双龙桥、古莲池,又无不为这座历史小镇、文化小镇、传奇小镇、魅力小镇,增加了众多的发展机遇,有望让曾家湾,重新绽放异彩,成为曹妃甸乡村振兴的新典范、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农旅结合、文旅融合、多种产业并举的特色乡镇。
千年古镇曾家湾,一定要抓住新时代的发展契机,挖掘历史底蕴,积蓄发展力量,打造文旅名片,发展特色农业,谋划休闲养老,建设生态花园。历史和现实,在这里碰撞出火花;实干和梦想,在这里绽放出花朵;农业和文旅,在这里谱写出诗篇;老人和孩子,在这里收获着梦想;大河与平原,在这里传递出豪情。
新时代欣逢盛世,古村镇再展风采。相信曾家湾,不会原地停步,而会开拓进取;不会固守传统,而会面向未来;不会忽视教育,而会重视人才;不会小富即满,而会厚积薄发。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有更多的人为家乡发展而拼搏奋斗,为区域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无论是生活在曾家湾,还是远在四面八方。只要家乡一声呼唤,都要在不同的方位,为家乡的腾飞擂鼓助威、添砖加瓦。
我们回望历史,不是为了保存守缺,而是为了守住初心。曾家湾,在千年历史中,曾一度是富庶之地、文化之乡、享誉京东。如今,我们更应该抓住发展机遇,推动乡村振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动力,高扬发展的风帆,续写新时代的新辉煌。
祝愿曾家湾蒸蒸日上、捷报频传!
祝愿所有的家乡父老阖家欢乐、幸福安康!(曹妃甸区老科协孙梦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