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人物在线 - 人物在线
一生最爱稻花香——记曹妃甸区十农场老科协分会副会长郑增金
发布时间:2021.07.13    新闻来源:唐山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浏览次数:

  “喂,是郑会长吗?我是和新村的稻农李全好,这些日子我的水稻施肥不少,可长势不好,一片片的泛黄,您能来给看看是啥原因吗?”

  “可以啊,你的地块儿在那个位置?你在路旁等着我,我马上就去。”

  不久前,曹妃甸区十农场和新村李全好种植的水稻长势缓慢,他一个电话打给了农场老科协分会副会长郑增金。不到半个小时,老郑就骑着电动车赶到了他的稻田。老郑脱了鞋袜光脚下到田里,拔起几株稻子细心查看,然后耐心地给李全好讲解并开出了“药方”:“你这水稻的稻根上有很多害虫,它们把新出的白根儿都咬断了,赶快去农资店买杀虫剂排水后用喷雾器喷一遍。”李全好看老郑给诊断出了“病因”,致谢后马上买来农药把全部稻田喷了一次。5天后,泛黄无力的秧苗很快来了“精神”,整个稻田变得绿油油的。

  “老科协分会的农艺师郑增金是我们稻农的主心骨,生产中遇到任何难题,一个电话就能把他找来帮我们解决。”李全好竖起大拇哥,代表众多种田农民表达对老郑的崇敬之情。

  郑增金今年73岁,家住十农场郑庄子村,别看到了耄耋之年,可他身体好,走起路来像个小伙子。20岁出头的时候,他因比同龄人多念了几年书被村里选为农业技术员。接下来的工作中,他虚心向农场的农技人员学习,积极参加各级水稻知识培训班,很快就成了水稻种植技术的行家里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郑庄子村的水稻产量总比其他村高出两成,这其中有郑增金付出的大量心血。

  鉴于郑增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突出能力和贡献,1992年春,十农场党委将他调到场部机关,任农业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全场36000亩水稻的生产和新技术推广普及工作。对于领导的信任和广大稻农的希望,郑增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提高产量让群众致富。

  当时,十农场稻农大面积种植的是垦育80——3,这个品种已经种植了多年,虽稳产但不高产。通过联系省滨海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他于1994年率先引进了垦育90——3在农试场试种。经过对比,他发现这个品种高产但易发生稻瘟病。为此,在向稻农推广的同时,他利用农场大喇叭、明白纸、去村队讲课等形式传授预防稻瘟病的知识。1998年,一些农场的水稻稻瘟病大爆发,稻农损失严重,但十农场因提前做好了预防工作,水稻产量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在农场机关,大家都知道老郑腿脚勤快,平时也很难看见他的身影。一年四季,从水稻㓎种到收割入库,他大多数时间都在一块块儿稻田里奔忙。当时十农场有7个自然村12个生产队,他对每一块儿稻田都了如指掌,结交的朋友全部是生产队长、农技员和种粮大户。稻苗稀植、盘育抛秧、品种更新、机械化普及……十农场水稻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知根知底的领导和群众都说:在里面老郑的功劳最大,付出的心血最多。

  2009年10月,郑增金到了退休的年龄。那天,他整理好自己的用品准备回家时,几位农场领导来到了他的办公室:“老郑啊,现在农场的农技人员还年轻,他们经验不足,需要传帮带,我们愿意你再干几年。”面对领导的挽留,他一口答应下来,而且一干就是11年。11年的时间内,多名年轻的农技人员在他的带领下成为业务能手,有的走上领导岗位,十农场的水稻也连年获得大丰收。

  去年春天,十农场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了老科协分会,郑增金当选副会长。听到自己还能发挥余热,还能为稻农服务,老郑欢喜地像个孩子。“是党培养了我,现在我身板儿硬朗,没病没灾,骑上电动车跑一天也不觉得累。”老郑说:“我这一辈子和水稻结缘,喜欢水稻就像喜欢我的孩子,我最爱的是秋天里那弯腰的稻穗和醉人心扉的稻花香!”(曹妃甸区十农场老科协分会  张景生)


 
 
 
主办单位:唐山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www.tsasst.org.cn   2025  版权所有
地址(ADD):www.tsasst.org.cn    联系电话(TEL):0315-2857368   传真(FAX):0315-2857368
E-MAIL:tsslkx@126.com   备案号:冀ICP备2020029970号   公安备案号:13020302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