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瘟病的危害
稻瘟病在世界各种植水稻的国家都有发生,是水稻田发生频率高、危害减产重的灾害性病害。
其在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发病,依不同的发病时期和部位称苗瘟、叶瘟、节瘟、穗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病斑类型称急性、慢性、白点、褐点型病斑,可使秧苗叶片和稻穗发病。
本地1980、1982、1984、1986、1995年份稻瘟病曾大发生,在1996-2005年间间有一定程度发生,最近的2015年和2019年也曾局部严重减产。稻瘟病发生年份每次减产都在10%以上,以1984年减产最为严重,减产达30%,甚至大面积绝收。
二、发生原因及发生规律
最早于1560年意大利就有记载,1637年中国的宋应星、1704年日本也有记载。1637年中国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总结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热,称其为稻热病,后日本等国家也使用稻热病这一名称。1891年首先由意大利的卡瓦纳研究出该病是一种真菌感染引发的病害,确定病原菌为稻梨孢菌,从此人类找到了病因。
1907年美国的梅特卡夫定病名为rice blast,转译成中文为稻瘟病,即该病由病菌侵染形成,是可传染流行的瘟疫性病害。经国内外对这一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的大量研究,种子和稻草上携带的病菌是初侵染源,病菌的分生孢子可随风远距离传播,7-10天即可完成一个侵染循环,可重复多次侵染。病菌的发育适宜温度25-28℃,病菌孢子萌发需饱和湿度并有水滴时才能萌发侵染水稻。病菌侵染水稻发病轻重与水稻品种抗性、气候因素和栽培管理有很大关系。
就我区的水稻生产情况,历史上稻瘟病大发生的年份都是种植的水稻品种感病、雨水偏多,栽培管理上种植密度大、肥水大,而为病菌侵染水稻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导致病害流行,减产严重。今年较感病的津育粳22等水稻品种种植比例增大,加之水稻插秧密度大,今年前期低温水稻发育迟缓,为促进水稻发育肥水用量大,尤其是水稻进入孕穗期后今年雨水偏多,诸多因素均有利于发病,目前叶瘟发生率和急性病斑率明显高于去年,穗稻瘟病发生的隐患很大。
三、防治体会
下一步应该按照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提出的稻瘟病防治措施开展好防控工作。
1、少施或不施穗肥。按照“早黄早施、晚黄晚施、不黄不施”的穗肥施用原则,尿素施用量控制在15斤以下,局最后一次蘖肥间隔在25-30天。
2、在雨水多的情况下,勤排水,适当落干,尤其是齐穗后应干湿交替管理。
3、化学防治。应科学防控、绿色防控,注意防治叶瘟,重点防治穗瘟。防治穗瘟应该在水稻破口前7-10天和齐穗期各预防一次。三环唑、稻瘟灵、春雷霉素等高效低度低残留的稻瘟病防治专用药剂对该病都明显有效,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可兼治该病,两类药剂可混用兼治纹枯病。推广无人机施药,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减少施药人员接触农药。(曹妃甸区老科协 张玉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