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具一直在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陆续对农具进行了革新,但传统农具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以犁杖为主要工具、以垄作为基础耕作单位,成为从石器时代、铁器时代一路走来的农业生产一大特点。
犁杖是犁的俗称,在曹妃甸也多叫它“耠子”,为耕地翻土的工具。犁是从耒(读lěi)演变而来的。在古老的中国象形字中,“耒”是其中之一。《辞源》释:“原始的翻土农具,形如木叉。”《易•系辞》:“神农氏作,斫木为耜(读sì),揉木为耒。”耒耜为“上古时的翻土农具。耜以起土,耒为其柄。原始时用木,后世改用铁。”“耒者以木为之,长六尺六寸,底长尺有一寸。”如今,“犁”字部首为“牛”反映了中国犁的变化,即由人拉发展到牲口牵引。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农器》称:“犁,利也。利则发土,绝草根也。利从‘牛’,故曰‘犁’。”
从目前各地出土的文物及壁画、画像石中可以看出,汉代时南北各地普遍使用牛耕,耕犁结构也已初步定型,其功能除了松土,还兼有翻土、碎土的作用。唐代时更加完善,犁辕也由汉代的直辕变成曲辕,长度缩短,犁架变小,重量减轻。犁作为一种自远古时代就已诞生的耕种农具,当属历史发展进程中最为稳定的一种器械。跨越了3000年的古老农具,造型结构变化却极小,足以让人感叹中国农民的智慧。
犁杖应属大型的农具,木结构犁身,多为槐、榆等硬木所制,长1.5~2米,铸铁的犁铧较大,其主要功能是用于翻土,其次是挑茬、起垄、播种、中耕等。以畜力拉犁种地为例,一般需要三到四人共同完成,一人牵牲口,听话好使的熟练牲口也可不用牵引,由一人扶犁开沟,相当于掌舵人,再由一人点种,后面还要有人踩种。种地须从田地的一边边角开始,引领牲口沿地边前行,尽量走直线,若是没有专人牵牲口,扶犁的人就一手扶犁,一手持鞭,口中不断地吆喝着牲口,同时还要根据情况左右轻微晃动扶手,及时纠正牲口行进中出现的小偏差,保证开出的垄沟顺直,也可以减小土壤阻力。柏各庄农场初创时期,在畜力不足的情况下,来自四面八方的农垦战士曾经以人代畜,几个人一组排成一条线,同心协力,拉着牵引犁铧的绳子奋力前行,完成春季土地耕种任务。
犁杖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耕作的质量。有人说犁为农具之首,一点不为过。在过去,一个没有犁杖的人家,就称不上是标准的农家,而吃苦耐劳的牛,便是犁杖的最佳搭档。
乡土作家李景刚曾经著文这样赞颂道:“用犁杖垦荒、耕地、翻地,从春种到秋收它无处不在。用犁杖挑茬、起垄、播种、中耕,除去冬天它对四季的农事无所不能。举目广袤无际的旷野里,放眼逶迤起伏的丘陵上,一头牛、一只犁、一个手扶犁柄的人,相行相去,渐行渐远,虔诚地谱写着那首歌,那首关于大地的颂歌。”“弯弯的犁背,积蓄了耕者世世代代的力量,书写出华夏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心形的犁铧,积蓄了农家祖祖辈辈的智慧,吟咏着庄户人经世不息的情缘。犁背、犁铧两个造型组成完美的形象,演绎了沧海桑田的万千变化;犁背、犁铧一对兄弟结成和谐的搭档,阅尽了人间世事的万千境况。犁杖,一马当先充当耕耘的先驱,默默无语地切近大地的肌肤;犁杖,远离收获的喧嚣隐身僻静一隅,独善其身地回味泥土的芳香。”
翻开中国传统农具史书,甚至汉代画像砖(石)等古代美术史册,自殷商至吾辈幼时,已历3000多年,仍用犁耕,所见耕种场景与先民耕作居然如出一辙,幸甚至哉!如今,耕牛及牛耕渐渐淡出了国人生活,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现在的孩子们学“犁”字或者“铧字”,还能想象出它们的样子吗?(曹妃甸区老科协 李克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