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锈病又名苹果赤星病、苹果桧锈病,是果树病害中有转主寄生现象的代表性病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近年来,由于遵化市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绿化树种(柏树)的大量栽植、苹果新品种的不断引进、果园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苹果锈病从轻到重,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成为苹果早期幼嫩叶片及幼果的主要病害。
1、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为害嫩枝、幼果和果柄,还可为害转主寄主桧柏。叶片初患病时,正面出现油亮的橘红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橙黄色的病斑,边缘红色。发病严重时,一张叶片出现几十个病斑。发病1~2周后,病斑表面密生鲜黄色细小点粒,即性孢子器。叶柄发病,病部橙黄色,稍隆起,多呈纺锤形,初期表面产生小点状性孢子器,后期病斑周围产生毛状的锈孢子器。新梢发病,刚开始与叶柄受害相似,后期病部凹陷、龟裂、易折断。幼果染病后,靠近萼洼附近的果面上出现近圆形病斑,初为橙黄色,后变黄褐色,直径约10-20毫米。病斑表面也产生初为黄色、后变为黑色的小点粒,其后在病斑四周产生细管状的锈孢子器,病果生长停滞,病部坚硬,多呈畸形。嫩枝发病,病斑为橙黄色,梭形,局部隆起,后期病部龟裂。病枝易从病部折断。
2、发生规律
苹果锈病是一种转主寄生菌,以菌丝体在针叶型桧柏类等转寄主的枝上菌瘿里越冬。翌年春,菌瘿产生的冬孢子角,在6-20℃时萌发形成孢子。孢子随风传播落到果树上,有效传播距离为1.5-5公里。孢子萌发后直接从叶片表皮或气孔侵入,侵染后形成性孢子及锈孢子进行为害。5月开始发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病盛期。最初发病部位在叶片上,果实和嫩梢发病较晚。秋季,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针叶型桧柏上,危害桧柏等寄主的小枝并形成菌瘿越冬。锈菌每年侵染为害苹果树一次,无再侵染为害。
3、发生原因
(1) 转主寄主增多
苹果锈病病菌有转主寄生的特性,危害的轻重与转主寄主的多少和距离远近有关,苹果栽培区附近的桧柏、刺柏、龙柏越多,距离越近,则发病越重,反之,则轻。近几年,果园附近的绿化树种各类柏树越来越多,给苹果锈病的越冬提供了良好的寄主环境,造成了部分果园苹果锈病发生。
(2)适宜的环境条件
春季苹果树萌芽展叶时,如有降雨,温度适宜,果园湿度大,有利于冬孢子萌发,就会有大量的担孢子飞散传播,十分有利于锈病的发生,易使苹果锈病发生严重。
(3)树龄老化,品种不当
10年生以上的老果园内苹果锈病发生严重,而3、4年生未结果的幼树园发病很轻,黄色品种如金冠发病最重,而富士、乔纳金、美国8号发病较轻。
(4)防治技术普遍降低,果园管理差
栽培管理粗放,树势衰弱,夏季修剪不到位,树冠郁闭果园苹果锈病发病重;果农对苹果锈病不认识,导致用药不当,防效差。
4、综合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新建果园时,因地制宜,选用对苹果锈病抗性强的品种。
(2)铲除越冬病菌,减少侵染源
清除果园附近的绿化桧柏、刺柏、龙柏等柏树,彻底铲除锈病的转主寄主。进行各类绿化规划时,在临近苹果园的5km范围以内不宜规划栽植桧柏、刺柏、龙柏等柏类常青树。
(3)重视对桧柏树的防治
冬春及时检查柏树上的菌瘿、胶花是否出现,及时剪除,集中烧毁。苹果发芽至幼果拇指大小时,在桧柏上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杀菌剂,全树喷药2-3次,可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
(4)加强栽培管理
新建苹果园,栽植不宜过密,对过密生长的枝条适时修剪,以利通风透光,降果园湿度。加强土肥水管理,提倡配方施肥,增强树势。在苹果树感病期,可对其根外追肥,施用0.3%-0.5%尿素溶液或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晚秋及时清理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越冬菌源。
(5)化学防治
苹果锈病主要发生在苹果萌芽后的60天内,即4月-5月份,自苹果展叶期开始,每隔10-15天喷布一次杀菌剂,连喷2-3次,以保护叶片不受锈病菌侵染;或者天气预报有大范围降水前喷布一次杀菌剂,防止锈病菌在降雨过程中侵染。药剂可选用: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或甲基硫菌灵800倍等;幼果期可喷12.5%氟环唑悬浮剂5000-7000倍液等,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农林分会 崔凤敏 任淑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