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李道普,是遵化市水利局退休的技术干部——一位从事水利工作47年的专家、高级工程师。
1955年,他出生在遵化市地北头镇鲁家峪的大山里,土生土长。鲁家峪号称“九沟十八峪” 历史以来山高、土簿、水少,祖祖辈辈吃尽了干旱缺水的苦头,可以说他一出生就饱尝了山区干旱缺水的苦痛。1974年4月,遵化县委要彻底改变党峪山区的干旱面貌(因地北头、鲁家峪均属党峪地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抽调到党峪工委打井队,专门从事物探测井找水工作。这一年他刚满20岁,怀着不改变山区面貌誓不罢休的一腔热血,走出了茫茫的大山。为了扭转家乡千百年来干旱缺水现状,他有幸参加了省水利厅在曲阳县举办的山区找水培训班。回来后,他信心满满,苦心钻研,认真实践,很快弄清了党峪山区岩石的生成年代,地质构造和较大岩脉的走向及地下水主要分布状况。掌握了地下水在岩层中的运动规律,一年多的时间,测井20多眼,成功率达到了95%以上,成为当时山里一位小有名气的找水“土专家”。
从此,他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辈子找水,用水,节水,研究水,用先进的喷灌、滴灌技术,以最少量的水,满足农作物生长最大的需求,经过水利专家测定,农作物实施滴灌照传统的大水漫灌节水量达到60%以上。为地球上日益缺水的现状找到一条出路。直到如今,他已成为我省内比较知名的节水喷灌、滴灌专家。
一个从干旱大山里走出的土生土长水专家,47年如一日,他痴心不改,用自己勤劳的汗水,踏遍了全国大部分缺水的干旱山区,尤其在华北、西北地区的干旱地带都留下了他辛劳脚印,他推广的滴灌节水技术被世人普遍认可,乡亲们都说他是山里飞出的金凤凰。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遵化市党峪工委浩瀚的东风渠引水工程开工,他由钻井队抽调到东风渠指挥部,负责测量、设计和施工。凭着当时年轻人的一腔热血,他自学了《水利学》、《工程力学与工程结构》、《工程测量》、《水工建筑物设计》和《桥梁设计与制图》等书本知识,结合当地山区的地质构成特性,苦心研究,先后用2个多月时间完成了东风渠14.1公里长隧洞工程全线测量、定井、定线工作,并独立设计和组织施工完成了东风渠明渠的4座拱桥,为全线引水灌溉工程打下了基础。
1977年4月,随着工作的需要,组织上安排他到天津市水利学校,学习深造水利专业知识,回来后到水电局,负责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工作,并开始研究推广农田节水滴灌工程技术。这一年他学以致用,完成了遵化南部山区的下峪、小太平、东水头等8个村和东陵林场4600亩山地果树滴灌工程的设计、施工,并取得初步的成果。从此,节水滴灌工程进入了他一生的主研课题。
为了更好的研究、生产节水滴管设备,1986年9月,李道普被调到遵化市塑料厂,参加了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燕山滴灌技术推广工作。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鱼得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开始带领10名技术人员赴新疆指导安装滴灌工程设备。一年多的时间,克服了重重的困难,驰骋东西2000多公里,圆满完成了乌鲁木齐县地窝铺、三宫、种苗场和硕县供销社等沿线11处、8000多亩滴灌施工任务,得到了省领导一致的好评。
由于他节水滴灌技术研究的不断成熟,1989年3月他推导出的“滴灌毛管沿程水头损失计算公式”获得唐山市政府科技推广三等奖,并借助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成功评定为助理工程师,为后来晋升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奠定了基础。
由于他的滴管技术过硬、贡献突出 ,1989年8月被国家破格抽调到水利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燕山滴灌研究所,专门从事滴灌工程设计、施工和安装工作,面向全国推广节水滴灌工程技术。直至2002年6月,这一去就是13年。13年的时间,他走遍大江南北,苦心研究,认真实践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下的滴灌技术,使节水滴灌工程技术研究逐步成熟被世人所认可,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加快了推广普及的进度。
1998年9月,为解决三峡移民安置问题国务院提出,移民后靠,就地安排的设想,他临阵受命,接受了巫山县干旱山区安装2500亩滴灌设备任务。他因地制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昼夜突击,不但完成了七星滴灌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任务,还负责修建了2000立方米蓄水池2座,修复漏水小二型水库一座,新建扬水站一座,在验收总结大会上,受到三峡建设委员会领导的赞誉和表扬。
2013年元旦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全国扶贫开发重点——阜平县,与群众共商脱贫致富之策。省委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确定了阜平县发展“核桃枣树,五年脱贫”的奋斗目标。在深山区栽植核桃果树17万亩,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缺水,在山区水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和专家们决定推广节水滴灌工程。于是,很快接受了配套建设17万亩的节水滴灌工程任务,并与国内知名果树专家、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紧密结合,认真研究制定山区核桃、果树栽培节水滴灌工程建设方案,尽快的使自己的节水滴灌工程设备科学地适应了阜平山区果树生产灌溉特点,以李教授的果树栽培技术为依托,努力寻求工程建设的切入点。同时,抓紧生产节水滴灌设备,保证工程建设施工需求,及时生产小管出流及配套设备1万多套,带领着 20多名精干的技术人员,到工程建设现场施工技术指导。当年就完成滴灌工程3000多亩,并全部栽植了优质核桃,工程将于5年内彻底完成。
2015年以后的几年里,在华北,李道普和他的团队先后完成了滦平林业局高品质果园建设滴灌项目;天津宝坻区连续两年高效节水工程项目;天津蓟州区连续五年节水滴灌项目;蓟州区林业局国色天香牡丹园节水滴灌项目;迁西县五海矿业猕猴桃基地节水灌溉项目;迁安县亚滦湾桃文化产业园区节水灌溉项目。此外,他们还配合河北农大李保国教授在河北省内的邯郸、保定、唐山、承德等地留下了果树滴灌工程80万亩之多。
如今,李道普和他的滴灌技术已经跨过了30多年。30多年来,李道普和他的团队一直奋斗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岗位上,为了节水灌溉产品研发和滴灌技术服务工作,他们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除西藏、台湾、黑龙江之外,全国大部分干旱地区都留下了他们推广喷灌、滴灌技术的脚印。
几十年来,他走河北,赴新疆,上甘肃,下山西,驰骋全国10几个省的水资源匮乏山区,潜心研究推广我国不同地域的节水滴灌技术,终年奋斗在农业节水灌溉第一线,在全国各地推广节水滴灌面积达到300多万亩。
2013年3月他从水务局退休,舍不得扔掉自己一辈子苦心研究的滴灌节水技术,成立了遵化市兴民节水灌溉器材有限公司,带领着他的团队在当地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滦平林业局高品质果园建设滴灌项目、天津宝坻区连续两年高效节水工程项目、天津蓟州区连续五年节水滴灌项目、蓟州区林业局国色天香牡丹园节水滴灌项目、迁西县五海矿业猕猴桃基地节水灌溉项目和迁安县亚滦湾桃文化产业园区节水灌溉项目。近10年来,在河北省内的邯郸、保定、唐山、承德等地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脚印,为干旱缺水的山区解决了果树滴灌工程100多万亩。
在遵化市,他针对北方山区经济林地势高、土层薄,石灰岩山地漏水严重,打井水源难寻问题,勘察测量,精准研究,合理布局,除为农民设计安装固定式节水管道外。还根据核桃、栗树等干果大都分布在干旱少水的石坡山梁上的特点,且又固定水源滴灌投资较大,农户经营分散,山地井、电、水源不足的实际情况,研制了新一代水源移动式节水滴灌设备,其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操作容易、水量可调,浇灌棵树可变的新设备,每套成本仅30多元,使山区的每个农户都能“买的起”“用得上”,不但可浇成片的树,也可浇偏坡、坝沿上的树,为山地造林植果奉献了一代新产品,深受山区果农的欢迎。5年的时间在遵化市内就安装了2万多亩,仅2019年当年就安装了600多亩。
最近,他又研制推出了“水肥一体化”、“远程智能控制”滴灌设备生产等专利。“水肥一体化”将化肥、和各类有机肥合理配置成营养液,通过滴灌形式直接输送到植物根系,达到了“精准施肥、科学施肥”的目的。“远程智能控制”则是通过编制微机、手机程序,达到滴灌自动给水、停水的控制。近几年,他还对多年来已推广普及的滴灌设备和技术进行了30多项改造,这些技术改造和专利技术都已在节水滴灌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产生了明显的生产效应和社会效益。
此外,2020年以来在节水滴灌技术推广中,他的科研也结满了硕果:他推导的“滴灌毛管(多孔出流管)沿程水头损失计算公式”获唐山市科技推广二等奖;“DL自来水均匀供水技术”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自来水水表集中安装装置”、“LW组合过滤器”、“内藏式滴灌毛管”和“滴灌支毛管活堵头”获得了国家四项专利。
近几年,在遵化科技部门的帮助下他又研制出“便携式滴灌设备”和“植入式滴灌旁通安装器”,两项技术和产品,2020年,这两项技术和产品都获得了国家专利。使他的滴灌技术节水量达到了60%以上,为农业摆脱日益缺水的现状,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如今,李道普快要进入古稀之年了,可他一年四季仍然奔波在全国的四面八方。他说,他的节水滴灌技术离不开农民,离不开土地,为了节水兴农,他要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全国的水利事业。(遵化市老科协)
|